孩子自杀前的这些"信号",很多父母都忽视了…
2022-10-09 08:16:49
孩子自杀前的这些"信号",很多父母都忽视了…
高中生汉娜因为校园霸凌自杀 | 电视剧《十三个原因》
近年来,青少年自杀的现象频发,除了表示惋惜,我们不禁在问:风华正茂的青少年,为什么会选择自杀的方式来放弃美好的生命?
WHO发布的《全球青少年健康问题》中指出,自杀是全球10-19岁青少年死亡的第3大死因。
那青少年为什么会出现自杀倾向?家长和老师们发现哪些症状要引起注意?
今天的这篇文章,带你一起走进青少年内心隐秘的角落,不止看见最后一击,看见更多被深埋在他们心中的伤痕。
青少年自杀或企图自杀的原因可能很复杂。尽管儿童中的自杀率相对较低,但在青春期,自杀率和自杀未遂率大幅上升。
1)·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(CDC) 的数据,自杀是 15 至 24 岁人群的第三大死因,仅次于事故和凶杀。
2)· 对于尝试过自杀的青少年,都会进行更多尝试。
3)· 过量使用非处方药和处方药,也是尝试和完成自杀的常见风险。仔细监控您家中的所有药物非常重要。将它们携带(或存放)在他们的储物柜或背包中,然后会在学校“交易/交换”不同的处方药。
4)· 男孩和女孩的自杀率不同。女孩考虑和企图自杀的频率大约是男孩的两倍,并且倾向于通过药物过量或割伤自己来企图自杀。然而男孩死于自杀的频率是女孩的四倍,专家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倾向于使用更致命的方法。
被困在童年和成年之间的灰色地带,青少年的感受真得是很难体会。当然,这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时期,但也可能是一段充满压力和担忧的旅程:有压力要融入同学团体,要学习好,要采取负责任的行动等等。
除此在外,青春期也是性认同、亲密关系萌芽以及开始独立的时期,这往往与学校和父母设定的规则和期望相冲突。
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年轻人——例如焦虑、抑郁、躁郁症或失眠——出现自杀念头的风险更高。经历重大生活变化的青少年(父母离婚、搬家、父母因父母分居而离家、经济变化)和被欺负的人更容易产生自杀念头。
增加青少年自杀风险的因素包括:
1)· 一种心理障碍,尤其是抑郁症、双相情感障碍、酗酒(事实上,大约95%的自杀身亡者在死亡时都有心理障碍)
2)· 痛苦、烦躁的感受
3)· 常常伴随着抑郁的绝望和无价值感
4)· 之前的自杀企图
5)· 有抑郁症或自杀家族史
6)· 情感、身体或性虐待
7)· 缺乏支持网络,与父母或与同龄人的关系不佳,以及社交孤立感
8)· 在不支持的家庭或社区中成长
好多父母和老师对自己孩子出现自杀想法和自杀行为完全不知情,其实下面这些信息都是青少年自杀的预警信号。
青少年自杀通常发生在压力大的生活事件之后,例如在学校遇到问题、与男朋友或女朋友分手、亲人去世、父母离婚或重大家庭冲突。
正考虑自杀的青少年,可能会:
1)· 笼统地谈论自杀或死亡
2)· 暗示他们可能不在身边
3)· 谈论感到绝望或感到内疚
4)·社会交往退缩:变得不愿意出门,不愿意见朋友
5)· 写关于死亡、分离和失去的歌曲、诗歌或信件
6)· 开始将珍贵的财产赠送给兄弟姐妹或朋友
7)· 失去参与喜欢的活动的欲望
8)· 难以集中注意力或清晰思考
9)· 正常的生活习惯(饮食和睡眠)发生改变
10)· 不关注外表或健康,爱做冒险的事情
11)· 对学校或运动失去兴趣
如果孩子有上述表现,应该密切关注,并考虑让专业心理学&医学人士介入。
许多死于或企图自杀的青少年,提前向亲人发出了某种预警。因此,父母了解预警信号很重要,这样可能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才能获得所需的帮助。
尽管自杀并不总是可以预防的,但了解情况并采取行动,帮助陷入困境的青少年总是一个好主意。
一些成年人认为,那些说他们会伤害或自杀的孩子“只是为了引起注意”。重要的是要意识到,如果青少年在寻求关注时被忽视,可能会增加他们伤害自己的机会。
以急诊室就诊、医生预约和住院治疗的形式获得关注通常不是青少年想要的——除非他们严重抑郁、并考虑自杀或至少希望自己死了。重要的是重视预警信号,而不是简单地认为是被忽视的青少年“寻求关注”。
1、观看和聆听
密切关注一个抑郁和孤僻的青少年。了解青少年的抑郁症非常重要,因为它可能与人们普遍持有的关于抑郁症的看法不同。例如,它可能表现为朋友交往、成绩、睡眠或暴躁易怒等相关的问题,而不是长期的悲伤或哭泣。
尽量保持沟通渠道畅通,表达你的关心、支持和爱。如果你的孩子向你倾诉,请表明你认真对待这些担忧。与朋友吵架,对你来说可能没什么大不了的,但对于一个青少年来说,它可能会是巨大的消耗。不要最小化或忽略你的孩子正在经历的事情,因为这会增加他们的绝望感。
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与你交谈,请建议一个更中立的人,例如另一位亲戚、教练、学校心理老师或你孩子的家教老师。
2、问问题
一些父母不愿意询问青少年是否考虑过自杀或伤害自己。有些人担心通过询问,他们会在青少年的脑海中植入自杀的想法。
询问总是一个好主意,即使这可能有些难以启齿。有时它有助于解释你问的原因。例如,你可能会说:“我注意到你一直在谈论想死的事情。你有没有想过要自杀?”
建议可以多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,比如那些不能用“是”或“不是”来回答的问题。这让他们知道父母在关心他们,愿意和他对话。
比如,孩子最近怎么样?他们的世界最近发生了什么?他们关心的是什么?当孩子开口说话时,不要打断,也不要急于为他们提供解决方案,这往往会终止谈话。专注地倾听,不要妄加评判。
不要说:“你应该这样做,为什么不这样做?” 如果你的孩子不打算和你交谈,你应该告诉他(她):“无论什么时候你想说,我都会倾听,无论你面临什么样的困难,我都会支持你。”让你的孩子相信你对他的爱。
3、鼓励社交
鼓励孩子和朋友、家人在一起,多参加社交活动,帮助孩子重建信心。
其它可以做的事情包括:健康的生活方式,合理锻炼,规律的睡眠。远离酒精和药物,减少自杀工具的可获得性。
总之,作为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,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评估和治疗。
4、寻求专业支持
学校心理老师、当代医院的心理医生、你当地的心理健康协会,均可以提供帮助。
如果你的孩子处于危机状态,你当地的急诊室可以进行精神评估,并为你推荐合适的资源。
如果你已经安排了心理健康专家的咨询,请保持预约,即使你的孩子说他们感觉好多了或不想去。自杀念头确实来来去去,切不可掉以轻心。你的孩子需要专业帮助,来培养在危机期间控制自杀念头和行为所需的技能。
如果你的孩子不去咨询了,请告诉心理健康专家。你可以自己与心理健康专家咨询,或者与临床心理医生、咨询师合作,你将继续获得孩子所需的专业支持。
请记住,对于感到孤立、被误解、被贬低或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来说,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会使事情变得更糟。寻求专业支持,并以健康的方式解决这些家庭问题。如果你的家人有抑郁症、药物滥用或家庭暴力史,请告诉心理健康专家,并告知家里的任何其它压力,例如持续的批评环境。
对于父母来说,孩子的死亡是可以想象到的最痛苦的丧失。对于因自杀而失去孩子的父母来说,痛苦和悲伤会加剧。这些感受可能永远不会完全消失。但是自杀的幸存者,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愈合创伤:
1· 与他人保持联系。自杀对于幸存的家人来说可能是孤立的,因为朋友通常不知道该说什么或如何提供帮助。寻找支持你的人,谈论你的孩子和你的感受。如果你周围的人似乎不愿意伸出援手,请开始对话并寻求他们的帮助。
2· 请记住,你的其他家庭成员也在悲伤,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悲伤。尤其是你的其他孩子,可能会尝试独自应对他们的痛苦,以免给你带来负担。在眼泪、愤怒和沉默中相濡以沫——如果有必要,一起寻求帮助和支持。
3· 周年纪念日、生日和假期可能会很艰难。重要的日子和假期往往会重新唤醒失落感和焦虑感。在那些日子里,做最能满足你情感需求的事情,无论是与家人和朋友在一起,还是计划一个安静的反思日。
4· 理解感到内疚并质疑这怎么会发生,是正常的。但同样重要的是,要意识到你可能永远得不到你想要的答案。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的愈合,来自于你宽恕的程度——对你的孩子和你自己。
5· 咨询和支持小组,帮助你意识到您并不孤单,可以发挥巨大作用。有时,失去亲人的家庭成员会成为自杀预防网络的一部分,帮助父母、青少年和学校学习如何预防未来的悲剧。
如果你的孩子认识的某个人企图自杀或死于自杀,你应该怎么做?
1、首先,承认孩子的多种情绪。一些青少年说他们感到内疚——尤其是那些认为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朋友的言行的人。其他人说,他们对因做了一些自私的事情而自杀或企图自杀的人,感到愤怒。还有一些人说他们没有强烈的情绪或不知道如何表达他们的感受。向你的孩子保证没有正确或错误的感受,并且可以在他们准备好时,谈谈自己的感受。
2、当有人企图自杀并幸存下来时,身边人可能会害怕,或觉得与他们谈论此事不舒服。告诉你的孩子不必这么想——这是自杀幸存者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时候。
3、许多学校有危机干预团队:与学生交谈,并帮助他们应对学生的自杀问题。如果你的孩子正在处理朋友或同学的自杀事件,请鼓励他们使用此资源或与你或其他可信赖的成年人交谈。
4、很多学校和医院都有心理保健专栏,家长可以多学习青少年心理相关知识,并与学校心理老师等专业人士做好配合,对于高危青少年(如遭遇校园霸凌、没有家庭温暖、情绪不稳、抑郁症、抽动和多动症等)进行早期风险预测和心理疏导,特别是高危青少年面临丧失之痛时,更是要多提供心理支持和关爱!
最后,我们想呼吁:青少年自杀不是意志力问题,也不是责任感不强,更不是性格脆弱,是真的因为青少年很多内心的需求被严重地忽视掉了。自杀,与其说是“个人性格问题”,不如说是“公共卫生问题”。正因如此,世卫组织才特地出了预防自杀的专刊,提到了3个层面上的预防措施:
①面向全人群的通用干预,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,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心理医疗服务,让人们更难接触到自杀工具,最后,让媒体报道自杀时更负责任,比如“不要清楚描述方法,不要提供自杀地点的详细信息,不要使用未经剪辑的视频录像”……不要引发“自杀传染”。
②面向“脆弱的易感人群”的选择性干预,比如多宣传热线电话等求助渠道,比如培训专业人员识别高危人群。
③面向“更特定脆弱人群”的针对性干预,比如对于已经尝试自杀的个体,在医疗结束后要继续进行随访,提供社区支持等等。
我们需要把干预目标从“让孩子摆脱心理障碍”转换为“改变让孩子产生心理障碍的社会价值体系”。
成绩不好,不代表你这个人就没有价值。学习之外还有值得被尊重和关注的情感!国家刚刚发布的“双减”政策,就是在说成绩不是一切,家长们在焦虑鸡娃的同时:也需牢记,没有什么比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,更重要。
父母会因为你有缺点,你处于逆境,你成绩下滑,就抛弃你吗?父母不会,爸妈还是会一如既往地爱你、关心你、鼓励你。
不够漂亮、失恋,也不代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欣赏你,珍惜你。总有一个人在偷偷爱着你。
余生还长,花蕾尚在成长,诗和远方都在路上。有啥想不开的呢,和妈妈谈谈,和心理老师说说,你自有你独一无二的价值。